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发展·规则——复旦发展研究院举办2022智库周系列活动暨校庆报告会

FDDI 复旦发展研究院 2022-10-10

2022年5月20日,复旦大学2022智库周系列活动暨复旦发展研究院校庆报告会在线上举行。报告会以“科技·发展·规则”为主题,由复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王帆担任主持。复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彭希哲、执行副院长张怡、副院长黄昊等复旦师生出席,一百多位来自学界、政府和业界的观众报名旁听了此次会议。


活动开始,彭希哲教授代表发展研究院致辞,他期待发展研究院的中青年学者能通过校庆报告会等形式,充分交流所学所思,更好地推动跨学科研究,力争形成更多更好的原创性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正式报告分为引导性发言,以及“非传统安全治理”、“金融与产业数字化转型”两场专题报告。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何奇松,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鲁传颖,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洪胜、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周小豪受邀担任本次报告会的点评嘉宾。以下摘编报告会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引导性发言

杨庆峰

复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 技术时代的人类体验

他认为,传统时代多以“理性时代”来命名,而当前时代多用技术来描述。“技术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时代、数字时代、元宇宙时代”等就是这样的描述范畴。从当代新兴技术角度看,多种增强技术共同促使一个“调控-增强”的时代到来。对生命的控制成为常态,人的问题再次被突显。如今增强技术在延缓衰老、身体增强和精神增强的层面都有很大的突破,这些成果的出现在社会公平、身体生理结构的适应性和心理的变化等问题上对生命体验产生了重大影响。迷惑、傲慢和恐惧是技术时代我们遭遇到的具体情绪形态;而傲慢滋生、丧失恐惧也可能成为普遍情绪的形式。最后,他提出,反思与时代精神相对的时代情绪是当代哲学的内在任务之一。


专题报告一:非传统安全治理

姚 旭

复旦发展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

◆ 数字治理与跨境数据流动的规则引领

跨境数据流动现已成为全球数字治理的重要议题。在这一议题之中,先行先试的欧盟路径可以为我们提供得失经验。欧盟在数字治理领域持续强化规范性权力,强调规则引领,然而从“安全港”到“隐私盾”,美欧数字治理关系起起伏伏引发冲突。欧盟与美国主导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国际间跨境数据流动治理思路,欧盟体系下要求统一的高水平数据保护,美国体系下则与之相反,中国在跨境数据流动治理的国际规则对接中需要将国家安全与政策加入考量。从国内视角看,无论是国家层面法律的出台还是地方层面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都有了一定的进展,国家的数字治理目标是希望使规则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助力而非束缚。报告最后指出,中国在对接乃至引领跨境数据流动规则制定中,应进一步关注平衡“价值”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具体的路径建议。


江天骄

复旦发展研究院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 “星链”对太空安全治理的影响探析

“星链”本身是未来太空治理的重要议题之一。“星链”这一庞大的规模严重增加了太空拥挤的问题,或加剧各方对频轨资源的抢占,并导致太空碰撞事故的风险进一步上升。此外,“星链”军民融合的特点使其具备较大的军事潜能,不仅能够为地面作战提供更加及时高效的支援,而且在未来存在转变为太空武器的可能性,并引发对网络主权的挑战。然而,当前太空治理规则体系难以对“星链”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约束。主要国家的太空军事化和武器化的步伐加快,大国与小国从地面到太空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星链”或持续推进太空力量格局的调整,形成新的寡头垄断体系和太空联盟,使得今后的太空治理和大国博弈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点 评

何奇松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江天骄的报告里所提到的“星链”确实令太空安全治理面临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国在制定国际规则的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积极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国际太空秩序,在太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重道远。在具体的发展路径层面,围绕太空规则不能仅采取防御性的原则策略,要提出具有针对性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案。在加强太空能力建设方面,应当通过军民融合的方式,进一步拓展能够有效维护我国太空资产和国家利益的积极手段。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要鼓励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打破学科壁垒,培养一批既懂专业技术,又懂国际法和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深度参与国际谈判,讲好中国故事。


鲁传颖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认为姚旭对于全球数据跨境流动整体情况的全面梳理、对欧盟数字治理和跨境流动的研究很有价值,并从中国的角度对报告做了补充,提出国内存在和面临的跨境数据流动的问题。中国作为数据大国,外部对中国数据的跨境需求较大,在这个层面上,中国更多的是考虑到国家信息安全的问题,因此在数据跨境发展的层面存在较大的压力。目前中国面对数据跨境发展倒逼的压力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安全的边界,出台进一步开放、发展的方案。在对江天骄的点评中,提到如果“星链”能够做到构建去国家化、去中心化的网络空间,对过去的理念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提出,特斯拉对科技企业的规制也值得关注。


专题报告二:金融与产业数字化转型 

张铭心

复旦发展研究院博士后

◆ 数字普惠金融与小微企业出口: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在研究视角方面,将普惠金融、小微企业和出口放在一起,为数字金融普惠意义的深入探讨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在现实意义层面,回答了数字技术的经济意义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探索了数字经济语境下金融发展深度和广度的异质性影响。在研究方法上,认为内生性是研究数字普惠金融的文章须重点解决的问题,数字普惠金融在客观上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这对于处理组和控制组企业存在共同的积极影响,广义双重差分模型在较大程度上消除了这种共同趋势和干扰因素的影响,得到了更可信的经验检验结果。最后,得出了三个结论和政策建议,首先是数字金融可以为企业增长长期技术投资、健康成长和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其次是需要进一步发挥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力,为数字普惠金融在区域内的普及提供公平、便利的基础条件,最后是应补齐普惠金融领域制度的短板,做好系统性与制度性的安排。


刘 意

复旦发展研究院博士后

◆ 组织冲突、权力转移与企业数字化转型

在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之下,分析出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的核心原因在于企业IT部门和业务部门在对数字化的认知和目标上往往存在各种冲突,使得转型过程阻力重重,失败风险极高。现有的组织应对冲突的策略在实际的效果中有较大局限性。在研究中,数字化转型的部门冲突一方面是生产制造类型,另一方面则是市场营销类型。报告讨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权力转移类型及实现机制,归纳出两类权力转移策略,即数字技术主导型和数字技术辅助型的权力转移策略。此外也讨论了数字技术在权力转移中的作用价值,提出两个理论贡献:其一是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情境下,对组织冲突理论进行贡献;其二是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情境下,提出了基于数字技术的权力转移策略,对权力转移理论进行理论贡献。


点 评

张洪胜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中国数字贸易研究院院长助理

他对张铭心的报告进行了点评,认为我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所面临的融资困难一直存在,而中小微企业在我国就业问题中的贡献较大,特别是在疫情之中,保就业很大程度上就是保中小微企业,肯定了报告的现实意义和广义双重查分的创新性研究方法的创新性,认为报告中数字金融从市场角度弥补了由政府驱动的局限,改善企业营运资本的使用效率,对于高资金负担、偏远地区的中小微企业发挥的作用更大,无论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都显示出数字金融具有的普惠性的特征。并在最后提出了数字金融相关研究中的努力方向:将数据金融的数据可以下沉到更加微观的行业和企业层面,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银行、平台企业、数据金融服务企业等进行战略合作,构建微观层面的数据金融的数据库,在未来对于更精细识别数据金融的影响会有较大的效果。


周小豪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在对刘意报告的点评中,充分肯定了报告的研究成果和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中小微企业极大的作用。提到了数字化转型不仅需要在宏观战略层面出台相关的政策,数字化转型更需要在微观层面进行落地,并进一步肯定了数字化转型与权力转移微观层面的研究所具有得重要意义。在时代背景上,数字化越来越触手可得,技术壁垒越来越降低,为现在数字化转型下企业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性。另外研究方法层面角度提到使用纵向案例非常适合研究权力的转移,量化的方式有利于分析得出变化的趋势,对于其中机制的剖析还是需要深入访谈、调研和长期的跟踪观察才能够得出。在点评最后提出了建议:数字技术本身有哪些更加独特的特点,尤其是在中国当下数字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它能够产生怎样更具启发性的冲突和故事?这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讨论。


主持总结

王 帆

复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主持人王帆在会议最后指出:今天的会议内容非常丰富,从形而上层面的理论思考,到宏观的国家治理层面的探索,到微观的行业和企业层面的分析,通过半天的时间,与会各位专家对科技·发展·规则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特别聚焦了在科技发展过程中,规则起到的边界和促进作用,这体现了研究院对于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及时思考和回应。今天的讨论只是一个开始,发展研究院今后将开展更多类似的学术活动,也希望能够与校内外各位专家更多地交流。

撰稿 | 上官文博、黄晨

排版 | 刘宣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